近期全國范圍內(nèi)多地暴雨不斷,天氣潮濕悶熱,很多人出現(xiàn)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、皮膚濕疹、腸胃不適等不同癥狀。俗話說“濕氣重,百病生”,雨季在養(yǎng)生調養(yǎng)上應注重清熱祛濕,益肺補腎。
一、人體中濕氣的來源
人體中的“濕氣”主要有兩個來源,一方面來自外界中的濕邪之氣,中醫(yī)中普遍認為,自然界中存在著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邪氣,其中“濕邪”尤為強大,在春夏秋冬各個季節(jié)都會出現(xiàn),也會聯(lián)合其他“邪氣”一同出現(xiàn),比如常說的“風濕”“寒濕”等。濕邪一般會通過皮膚腠理最先進入四肢關節(jié)等處,表現(xiàn)為關節(jié)疼痛、麻木、四肢沉重等。
另一方面來自水液受阻產(chǎn)生的水濕,即因飲食不當或者出現(xiàn)病理狀況導致脾胃運化失常,水液和五谷等物質就會摻雜在一起,聚集成濕氣,繼而反過來阻礙代謝,故而可能會出現(xiàn)不思飲食、腹脹肥胖、腹瀉不爽等癥狀。
二、濕氣常在祛濕藥要經(jīng)常吃嗎
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受,吃了許多祛濕藥,有些當時見效,但是時間長了又變回了老樣子。因此有人無奈地問:“難道祛濕就要一直吃藥嗎?”
其實,對很多人而言,“濕氣”就像是一個強敵,會時不時攻擊本體器官,“你強它就弱,你弱它就強”,所以祛濕是一個需要長久堅持的過程,不僅在病情嚴重時需要藥物的調理,更應該注意在日常飲食中調養(yǎng)。
三、四神湯助你遠離濕氣
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款健脾祛濕的藥膳——四神湯,只有四味藥食同源的食材,制作簡單,口味較佳,可以長期食用,從而遠離濕氣的困擾。
1、茯苓
標準的藥食兩用中藥材,性味甘淡、平,說到功效,最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利水滲濕,它也的確以祛濕為長。除此之外,茯苓還可以健脾,脾虛會導致濕氣重,茯苓可以使脾氣健運,恢復脾運化水液的功能,這一點在脾虛之人經(jīng)常服用的參苓白術散中就有很好的體現(xiàn)。
2、山藥
亦是藥食同源的藥材,山藥以補虛為長,味比較甘甜,能直接入中焦補脾胃,而且偏潤,祛濕的力量沒有茯苓那么功專效宏,但是它還具有固腎益精的功效,能平補肺脾腎三臟,對于脾虛濕侵引起的泄瀉有很好的作用。
將山藥切片,炮制干燥,然后用麩炒,這樣健脾的效果才會更好。
3、芡實、蓮子
兩者各方面都比較相似,都是睡蓮科植物的種子,性平,味甘澀,都有補脾益氣,益腎澀精的功效。不過蓮子的補脾效果要強于芡實,而芡實的祛濕效果又強于蓮子,二藥相配,也算是相得益彰。
四神湯是中醫(yī)著名的健脾祛濕食方,其中“四神”是指:芡實(薏仁)、蓮子、 山藥、茯苓。這四位“神仙”,匯集在一起后互相補遺,制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、養(yǎng)顏、祛濕、降燥等諸多益處,幾乎發(fā)揮出了“無敵”的功效。
(注意: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: 1: 1:1,各20g,煮熟后放入少許鹽和米酒調味即可。)
在此方中,芡實一方面可以直接在功效上輔佐茯苓加強藥效。另一方面因其可以補腎固精,增強腎臟功能,在中醫(yī)中,“腎為先天之本,脾為后天之本”,先天可以助力補養(yǎng)后天,故而也能間接達到補益脾臟的效果,一起充當了佐藥的角色。
整體而言,四神湯這款藥膳用藥精簡,但是祛濕健脾功效很強,且方中之藥性味都較為平和,食用起來沒有過多負擔,適用人群較廣。
溫馨提示:四神湯食用時,禁食寒涼刺激、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;不要與其他藥物同用,可具體咨詢醫(yī)囑后根據(jù)個人情況而定;若是出現(xiàn)熱癥,常見面紅、口渴、口干、手腳發(fā)熱、大便干結等癥狀應停止食用,祛濕不但要健脾除內(nèi)濕,也要注意外在穿著上保持溫暖干燥,維持居住房間的干燥通風等。